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看待科技造车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如何看待科技造车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互联网科技公司造车会成为趋势吗?
我觉得这个时代已经不太说是什么趋势不趋势的问题,在中国大企业在跟风进行去抢占市场,就像2016年到2017年,难倒不是共享经济(共享单车、滴滴出行),难倒不是科技智能化的发展初始年吗、难倒不是线下消费带动年吗?
其实这个我觉得只是互联网企业完成一个完善的商业生态链,更好的去抢占市场的一种方式,对于很多互联网科技公司确实在汽车领域加入,确实如虎添翼,例如阿里巴巴入股上汽集团,打造了荣威系列的互联网汽车,再到腾讯开始出现拜腾系列汽车!
当然加入造车行业的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格力集团的董明珠,从去年已经开始了,包括五粮液集团也进行入股了一家企业,开始造车!
说五粮液,不得不说他入股的这家企业,是一个新入行的汽车行业,好像还拉动了华少加入了创始人之一!凯翼汽车发布“众包造车”的全新概念,同时宣布华少正式加盟凯翼众包造车项目,成为凯翼众包项目第一位造车合伙人。区别一般意义上的明星代言,华少将真正的参与到造车过程中。作为首个提出“众包
造车”概念的企业,这对凯翼和华少来说,都是都是走在了汽车创新的前列。
华少作为众包的合伙人,一直对众包车型充满了期待,在北京车展现场众包车型惊艳亮相。华少为品牌拍摄了有趣的宣传\u89c6\u9891,也在自己微博中表示这是“属于我的属于我们90后自己设计的智能互联汽车”。
所以最后我想说,其实看互联网科技公司有没有实力和资金能力去入股造车,而他本身自己是不具备造车能力的,因为他需要技术人员和汽车公司的实力,要么挖人才,要么进行入股汽车企业的方式!本文由李孟整理编辑,如果你喜欢关注我的头条号创业者李孟,也可以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
美国科技发达,为什么在汽车行业不如德国?
美国汽车品牌销量并不比德国差多少,通用,福特,都是行业翘楚,单挑打不过大众,加起来还是有一战之力。
真正不如德国的是高端品牌。
BBA三强,莫说美国,就是美国日本法国英国韩国意大利加起来,也不是对手。
这点与历史以及文化有很大关系。
1894年美国GDP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但直到二战结束前,美国工业技术都赶不上德国,V1,V2飞弹,虎式坦克,U系列潜艇,梅塞施密特喷气式战斗机等等。
也因此,二战后,美国疯抢德国科学家。
德国战败后,军工产业被彻底摧毁,但民用工业活了下来,1948年美国为了避免欧洲倒向苏联,推动实施“马歇尔\u8ba1\u5212”,大量德国工厂迁移到西德,并获得快速发展。
今时今日德国汽车纵横全球,实则是百年工业技术的积淀。
发展高端品牌,技术很重要,但光有技术是不够的。
世界著名奢侈品牌都来自欧洲,法国的香水,瑞士的钟表,意大利的时装。
比BBA更高端的跑车豪车,同样都来自欧洲, 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兰博基尼。。。
高端品牌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更与国家地位,文化背景挂钩。
世人眼里,欧洲是近代工业革命发源地,是现代文化的中心,是主流艺术的殿堂,只有欧洲人,才能做出血统纯正的高端品牌。
美国,只是欧洲贵族眼中的暴发户,有钱,但没气质,日本韩国同样如比。
三代出一个贵族,想抢人家饭碗,早着呢。
谈不上不如德国吧!
只是各有特色,只能说德国造的车更能被其他国家的人接受。
只是后来石油危机,没办法,才妥协了一下,排量小点咯!
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在美国本土卖的好的是啥车?基本都是大排量的皮卡、SUV
比如F系列的皮卡,动不动就5.0L排量的肌肉车这类
当然,美国人也不都各个富得不关心油耗,小排量车型还是很有市场的
但小排量的经济车型,美国本土企业还是照样干不过日系车
只能说美国车不那么被其他地方接受,再加上美国人天生没有德国人严谨和细腻,造车也是相对粗糙的
再加上消费类市场上,美国车就没有能跟BBA同级别的,拿得出手的就凯迪拉克,还混成了二线豪车,更别提宾利、劳斯拉斯那个级别的了。
跑车方面虽然有克尔维特、道奇,但跟法拉利、兰博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严格意义上,美国的跑车都不能叫跑车,只能叫性能车。
说到底,就是美国人的骨子里的造车基因跟德国人的就不一样
美国人认为车就是一工具,就是拿来用,拿来爽的,搞那么严谨干啥!费点油就费点油嘛!
德国人天生痴迷机械,觉得这是在搞艺术品,除了用和爽,还有其他的意义,比原来省0.1L的油,那都是新高度,那都是成就感。
所以,综上所诉,美国车企,更多的是体现了美国人对车的需求,放到其他国家没那么容易被接受
就拿国内来说,20-30万,买凯迪拉克?上BBA不香吗?多有面儿啊!
买凯迪拉克,跟买一帕萨特感觉差不多啊!BBA和大众,那能一样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看待科技造车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看待科技造车问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