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自主车企困境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自主车企困境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销量不及预期 跨国车企怎样才能走出困境?
跨国车企销量不及预期可能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变化、政策变化等原因造成的。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跨国车企走出困境的建议:
提高产品品质:跨国车企可以通过改进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等方式,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可靠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拓展市场:跨国车企可以考虑拓展市场,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这样可以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增加收入来源。
降低成本:跨国车企可以\u91c7取多种措施降低成本,例如\u91c7用更高效的生产工艺、优化供应链等。这样可以提高利润率,缓解销量下降的压力。
加强营销:跨国车企可以加强营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曝光度。在社交媒体、广告等方面的投入可能会有所帮助。
调整产品阵容:跨国车企可以考虑调整产品阵容,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样可以提高销量,增加市场份额。
加强员工培训:跨国车企可以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工作效率。这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变化。
总结起来,跨国车企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品质、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加强营销、调整产品阵容和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以应对销量下降的挑战。
现在的国产自主品牌过了五六年之后,小毛病多吗?
受到购置税优惠减半以及2016年下半年市场能量提前释放等因素影响,2017年国内汽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速明显放缓,实现中汽协年初预测5%的增长难度进一步加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产销分别为1148.27万辆和1125.30万辆,同比增长3.16%和1.61%,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4.16%和7.62%。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93.95万辆,同比增长4.33%,增速高于整体乘用车市场,同时,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1.14%,保持了逐年递增的态势。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自主品牌终于迎来了“向上”的风口,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低质到高质 自主品牌终将“向上”
自主品牌的“向上”之路走的并不平坦,可以说非常曲折。这其实与过往自主品牌们对于“向上”的认知还不够准确有很大关系。“向上”其实包含很多方面,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质量管理再到品牌建设、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其中产品力是最重要的基础。过去自主品牌推出的中高端产品虽然外型看起来有模有样,但其实产品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这也是为何此前各家自主品牌车企挑战中高端领域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近几年,自主品牌在包括产品力在内的汽车产业链各领域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在产品层面进一步缩小了与主流合资品牌的差距,甚至有些自主品牌的产品已接近或达到主流合资品牌水准。像吉利的博瑞和博越、荣威的RX5、广汽传祺GS4和GS8等新生代产品,在产品力乃至市场销量方面都已不逊色于合资品牌的产品。而吉利推出的LYNK&CO和长城汽车推出的WEY品牌,则是代表了这一波自主品牌“向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这一次自主品牌之所以能加速“向上”,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自主品牌明确了“向上”的定义。过去自主品牌认为“向上”就是要比肩豪华品牌,打造自己的豪华品牌产品,但这样跨越两个阶段的目标显然是很难实现的。在总结多年失败经验之后,自主品牌充分认识到什么才是自主中高端品牌,渐渐明白比肩合资主流品牌才是自主向上的第一步。其次是自主品牌在技术研发、质量管控等方面的进步。
众所周知,早期的自主品牌造车基本上都是靠模仿,并以低价来换市场。随着自主品牌企业逐步完成原始积累,迫切需要推出更好的产品,这时候购买外国品牌和技术成为新的选择。从上汽集团经手南京汽车收购MG罗孚、北汽集团购买萨博技术到吉利并购沃尔沃等等,这些都为自主品牌“向上”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储备以及研发流程、标准以及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另外,国家政策也是推动自主品牌“向上”的重要因素。2014年出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2015年\u674e\u514b\u5f3a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中国制造2025”\u8ba1\u5212等,都为自主品牌“向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困难重重 自主品牌“向上”之路仍不平坦
可以说,这一波自主品牌“向上”的大势已成。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自主品牌依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几年在诸如吉利博瑞、荣威RX5等自主精品车型的带领下,自主品牌车型告别了过去低质低价印象,随之进入的则是高质低价的阶段,实际上低价换市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与高质平价的阶段尚存一定的距离。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上汽、东风、一汽、北汽、广汽和吉利这6家车企的总利润为117.227亿美元,竟还不及丰田一家168.993亿美元的总利润,而这些恰恰证明了自主品牌在产品竞争力、体系能力建设方面依旧存在不足。
1、靠一条腿(SUV)走路不可取
事实上,自主品牌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SUV市场高速增长关系紧密。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累计销量前10名的SUV车型中,有8席都被中国品牌占据,SUV车型俨然已成为自主品牌提升销量的“法宝”。不管是老牌自主车企还是新晋自主车企,都将布局SUV产品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点,生怕错过SUV市场这块大蛋糕。其实,从上半年的乘用车市场的销量数据可以发现,2017年上半年SUV市场同比增长16.8%,与2016年上半年44.26%增速相比下降明显。SUV市场虽然仍然保持着高增长,但增速已经呈现出明显放缓的趋势。
SUV的红利还能吃多久尚不得知,但随着自主品牌SUV价格向上挺进以及合资SUV价格的不断下探,自主SUV与合资SUV的边界将被打破,两者产品将出现重叠,价格出现交叉,这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挑战将是巨大的。到那时,仅靠SUV这一条路怕是会走的很艰难。个人认为,对于自主车企来说,特别是新晋自主车企,前期依靠SUV产品来迅速打开并占领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力无疑是一条捷径;但对于已经过了这个阶段的自主车企而言,依靠现有的技术研发\u8d44\u6e90和相对完善的体系能力,完全可以在轿车领域继续发力,推出精品车型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但遗憾的是,意识到这一点的自主车企并不多,目前也只有吉利和荣威做的相对好一些。
目前,国内乘用车市场中轿车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但目前仍接近50%,虽然这里面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但相对于目前SUV扎堆的情况来说,还是要相对宽松一些,机会也更多。
2、技术创新和体系能力提升刻不容缓
如果说产品竞争力是基础,那么体系竞争力则是企业迈向成熟化的表现。就目前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在近几年开启了高速发展的模式,在“向上”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但终究还是未能完全突破从量到质的变化。
自主品牌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核心技术的缺乏以及体系能力偏弱。目前,自主品牌车企在技术水平和创新上与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国有集团企业,这些年虽然通过合资企业在人员培养、技术外溢等方面得到了帮助,但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上提升缓慢,核心零部件对外依赖较强。相比而言,民营企业在这方面会好一些。这些年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吉利、比亚迪等自主车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逐渐走出了从模仿借鉴、合作研发到自主研发的技术创新之路。但国有大型汽车集团创新活力受到外资方的掣肘,民营汽车企业创新能力虽强,但实力终究有限,汽车产业难以整合\u8d44\u6e90形成集团合作创新的合力。
所谓“体系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造车的一套标准和流程,涵盖了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生产、车辆测试、质量管控以及营销、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如果每个环节都具有硬实力,那么你的体系竞争力也就更强。自主品牌车企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在体系能力建设方面确实有一些进步,在某些环节中已经具备了硬实力,但总体上与合资品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产品开发环节,目前自主品牌还没有完全做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正向开发,目前依旧还停留在以技术为导向的产品开发阶段,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要贯穿于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包括战略策划、产品定义、设计与验证、制造总装以及上市准备这五大环节。而像上汽通用等主流合资企业在这方面则相对要更加成熟。另外,在质量管控方面,自主品牌同样存在问题,标准和流程还不完善,这些同样是自主品牌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3、品质提升仍是重中之重
现阶段的自主品牌产品在质量方面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一点从市场上热销的几款自主品牌车型上便可见一斑,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拒绝到尝试再到信任,这些都与自主品牌产品质量提升密不可分的。不过,正如上文所说,自主品牌目前仍在质量管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依旧不容乐观。
据车质网数据显示,2013年-2016年间,自主品牌投诉量占比逐年提升,2016年占比已经达到了42.3%。2017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投诉量首次超过了合资品牌,占比超过50%。从投诉的故障点来看,发动机和变速器以及车身生锈等问题是自主品牌投诉的重点,特别是车身生锈问题,充分暴露出自主品牌在质量管控标准和流程方面的缺失。目前,自主品牌正处于加速“向上”的阶段,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尤为关键,而产品质量却正是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应是现阶段自主品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浮沉,自主品牌终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这也是我们大家乐于见到的景象。 但在自主品牌蓬勃发展的背后,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自主品牌“向上”的道路才会走的更踏实、也更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自主车企困境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自主车企困境问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