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智度车盒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智度车盒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智度车盒使用方法?
1、无线连接
2、iPhone数据线连接
3、安卓数据线连接
功能:
1、\u89c6\u9891投屏。\u89c6\u9891、电影投屏,使用原车音响,家庭\u5f71\u9662效果;不影响手机其他操作,爱奇艺【TV】连接投屏无广告。
2、手机同屏。手机和车机同步显示。iPhone声音使用原车音响,安卓声音无法使用原车音响。安卓无线连接无法使用此功能。
3、语音导航。使用盒子预载高德地图,方向盘按键或屏幕点选小话筒唤醒。
4、语音点歌。方向盘按键或屏幕点选小话筒唤醒。可使用手机上的APP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另外,盒子还预载了喜马拉雅APP,可收听各种电台、音乐、相声、评书、段子、历史……,旅途不再无聊。原车音响,音质绝佳。
7、位置共享。使用此设备的车友可以位置共享,同步显示各台车辆所在位置,共同出游必备神器
8、私人助理。可以帮你查找附近的餐厅、酒店、加油站等地方,可以查看限号、天气情况等等
9、移动的百科全书。可以问语音助手双离合变速器是什么、宋朝第一位皇帝、历史人物等等。
赵光义究竟是谋权篡位,还是顺理成章继承大业?
赵光义继位的疑点:
第一,赵光义当了16年开封府尹,并被封为亲王,按照惯例是会继承皇位,但这个继承者是否他哥哥心甘情愿给的,还有会不会这个继承者等不及了?
第二,我觉得很奇怪的是为什么宋太祖没有立他的儿子当太子,他有两个儿子都健在,赵德芳和赵德昭。
第三,赵光义说有《金匮之盟》,这个是杜太后担心大宋像后周一样,年轻的皇帝怕被外人夺权,但是杜太后死的时候,宋太祖才34岁,他的儿子赵德昭已经十岁了,就算宋太祖50岁去世,儿子也有26岁了,难道杜太后就算准宋太祖会英年早逝?
第四,赵光义即位后到他去世,并没有按照《金匮之盟》传给他的弟弟,然后传为给赵匡胤的儿子。
第五,宋太祖想迁都洛阳,是否有意避开赵光义主政的开封,赵光义可是在开封很有势力的,赵光义对迁都极力阻止,有可能宋太祖对弟弟赵光义已经失去控制了,要是迁都了可就没有“斧声烛影”这事了。
继位的可能性大一点!因为当时赵匡胤共有4个儿子,但是其他三个基本上都是很早夭折了,剩下一个二子赵德昭,这个儿子很是文弱,忠厚。而一直以来赵匡胤是想传位给儿子的,因为弟弟再亲也亲不过儿子,但是,当时有一个重大问题使得赵匡胤下不了决断。
那就是国家存亡问题,当时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不到80年,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每个朝代在位平均时间不足20年,基本上都是二世而亡,老皇帝很是勇猛建立国家,但是老皇帝死后,传位给不成熟的太子,导致国家不断被颠覆。赵匡胤的江山也是从年幼的周朝7岁皇帝那里夺来的。
而柴荣一世英雄,死后留下孤儿寡母,这就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而赵匡胤最害怕的就是这个。因为国家改朝换代实在是太频繁了,搞不好就是第六个代,后面被别的军人推翻。而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又是年幼,而且懦弱无能,赵匡胤是一直不太待见,因此,迟迟不立太子,也不给其封王。
而倒是对自己唯一的弟弟赵光义是比较看好,从其第一时间给他封晋王就可以看出来。而且成为开封府尹,成为大宋王朝的守卫者。但是,也应看到,赵匡胤其实其做两手准备的。
没有明示储君的人选,这样如果自己多活几年,儿子赵德昭就长大了,想必可以担当大任。而自己如果早死,那么自己死后只能传位给弟弟。最后这位千古一帝赵匡胤不到50岁就死了,而弟弟赵光义,文韬武略一点也不输给自己,在帝国早期还是应该立年长的皇帝,所以赵光义继位!
赵光义的即位,一直都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历代皇帝的传承,绝大多数都是父死子继,而赵光义以弟弟身份接手赵匡胤整个国家,确实很有争议。
个人认为,存在很大谋权篡位的可能。
一、子承父业,天下礼法。
赵匡胤有二子,赵德昭与赵德芳,次子赵德昭在赵匡胤死时已经25岁了。
这个年纪在古代早已成家立业。而且赵德昭已经参与政事,并一路做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几乎等同于宰相的职务。
由此可见,赵匡胤也是有意提拔自己儿子,并不停历练打造其处事、办事能力,为他继承大统做准备。
赵匡胤欲传位于儿子赵德昭,并非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继位后,有一次,训斥赵德昭几句,赵德昭\u81ea\u6740。
宋史记载: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
虽记载清晰,可难以服众,赵德昭一个王爷,会因几句话而羞愤自尽?赵德昭心理素质如此之差,又如何会在诡异多变的朝局中,游刃有余呢?
而在此事的背景是,朝中有传言,要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闻后,怒气冲天。赵德昭之死,必与之有关。
而且赵光义即位后,赵德昭、赵德芳先后死得不明不白。如果赵光义名正言顺,便不会如此急于斩草除根,排除异己。
历朝历代君王传承皆是子承父业,此天下礼法。虽有兄终弟及的案例,可已证明并非两厢情愿之事,是大势所趋、迫于无奈之举。赵匡胤选择继承人,并无此烦恼。
二、斧声烛影,金匮之盟
宋野史《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记载,而此说法,迅速传播开来。言赵匡胤暴毙前,与赵光义在房中喝酒,后发生争吵,门外护卫听到玉斧斫地声音,太祖皇帝大喊,好自为之。之后赵光义慌忙离去,当夜赵匡胤暴毙身亡。
此事记载,有模有样,但属于野史怪谈,道听途说。此事并不能作为实证,证实赵光义有谋害太祖之意。但却能证明一件事,民间对宋太宗赵光义的即位,同样有着很大的非议,认为他的即位,多有谋权篡位之嫌。
为了证明自己登基的正统,以及澄清关于“斧声烛影”的谣言。宋太宗与赵普篡改出“金匮之盟”的故事。
言太祖之母杜太后病危时,将赵匡胤、赵光义叫到跟前,总结前朝灭亡的原因,嘱咐赵匡胤传位弟弟赵光义。并将此事记录下来,交给赵普,放入金匮之中。
且不说,此事记于《宋史》,司马光《涑水纪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中,具有很大的伪造可能。毕竟不敢直言当朝皇帝的合法性。
只论金匮之盟中的漏洞。
金匮之盟背景是赵匡胤两个儿子年纪尚小,不堪大任。可赵匡胤辞世前,赵德昭已经位列重臣,具有很高威望。
金匮之盟约定赵匡胤传位二弟赵光义,赵光义传位三弟赵廷美。赵廷美传位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可是赵光义即位后,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所有合理合法,合乎金匮之盟信条的继承人全部似的不明不白。
这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金匮之盟不过就是赵光义为宣扬自己合法即位的广告语而已。斧声烛影,金匮之盟皆不可信。
三、亲疏有别,有意迁都
赵匡胤晚年,大力提拔自己的儿子赵德昭。
南方吴越国来朝拜,赵匡胤一改往常,没用一直负责外交事务的赵光义,而是安排赵德昭出席这种盛大外事场合。这无疑是在对吴越释放一个信号,我死之后,将来承我位者,便是此子。
赵光义当时任开封府尹同平章事,即使中央委员又是京城\u5e02\u957f,这个官职一向都是继承人才会担任的职位,做了京城的\u5e02\u957f,就意味着保护皇帝安全,维护皇帝周围(天下中心)的治安。
可是这时,赵匡胤提出迁都想法。想把首都从开封迁到洛阳。如此一来,赵光义的京城\u5e02\u957f身份,守卫京畿要地的责任便荡然无存。
由此可见,赵匡胤晚年已经决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不会是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暴毙,赵光义登基,成为宋太宗,在他的统治治理下,宋朝疆域不断扩张,收复各地小国,逐渐完成理论上的统一。
赵匡胤一脉,终于在南宋高宗之后,重新取得皇位。也算是时来运转,报应不爽。
结论
赵匡胤有意传位其子赵德昭,然其弟实力经营多年,盘根错节,亲信安插遍及宫中,最终还是谋逆篡位。
赵匡胤、赵德昭父子二人,皆为智慧才干之士,却过于天真,对自己弟弟(叔叔)没有防备,导致皇权旁落,死不瞑目。
\u7687\u5bb6斗争历来残忍,让人闻之色变,权力到底是好还是坏?应远离还是亲近?权力真的可以让人丧失理性,不认六亲?
欢迎说出你的想法,一起来讨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智度车盒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智度车盒问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