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羊车问题结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羊车问题结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何不食肉糜出自哪里,皇帝真有这么愚昧吗?
“何不食肉糜”这句话确实是出自晋惠帝司马衷之口,晋惠帝不是愚昧,而是他的智力本来就有问题,只能说比傻子要强一些。话说晋惠帝继位之后,有一年西晋大范围闹饥荒,百姓们食不果腹只能用树皮和草来充饥,以至于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甚至还有些被活活饿死。
大臣们将民间的疾苦向晋惠帝反映,晋惠帝听到了大臣们所奏有些迷茫,他虽有些痴傻,但本性可能并不坏。晋惠帝思索良久对大臣们说,百姓们没有谷米可吃,可以喝肉粥啊!晋惠帝说这些话并不是他愚昧,而是他平时锦衣玉食惯了,“何不食肉糜”是在他日常生活基础上思索而出的,一个智力有问题的皇帝,还奢望他能做出什么更好的决定呢!
这件事也间接反映出,当时普通百姓在西晋王朝的混乱统治下的苦难情形。司马炎统一三国之后,就已经得意忘形开始堕落,上行下效下面的大臣们贪腐享乐之风盛行。最关键的是司马炎在选择接班人的错误决定,他明知自己的长子司马衷智力低下,最后还是坚持将皇位传给痴傻的晋惠帝。一个智力有问题的皇帝,怎么可能去治理好一个国家,后期西晋短暂统一后的没落也就必不可免了。
“何不食肉糜”一语出自西晋王朝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之口,具体记载在《晋书·帝纪第四》他本人的传记中,传载:“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司马衷和随从们一起游玩,听到青蛙乱叫,便问左右,这个叫的东西是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左右逢迎惯了,灵机一动回答说,在官家叫的为官,在私人家叫的为私。这样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皇帝,治理天下自然一塌糊涂,于是天下大乱,民生凋敝,百姓困苦,饿殍遍野,地方官报告惨状,说老百姓没饭吃,饿死好多人,司马衷竟然质疑道:“何不食肉糜?”
对于这样一个很傻很天真的皇帝,你真是欲哭无泪。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天大的傻子,竟然还有人还异想天开,左找证据右找证据,想来证明这个皇帝并不傻,最后还得出结论,说司马衷不过是因为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装疯卖傻以求自保罢了。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帝制时代最大的弊端就是统治者的血缘继承,无论你是个什么智力的人,只要你符合继位的血缘资格,你就能当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治理天下、统治芸芸众生的君主。但是,这些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大都不食人间烟火,不仅不懂得治国理政之道,甚至连最基本的百姓生计、农作物生长规律都茫然不知,他怎么能让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呢?更遑论外族入侵时的振壁高呼、冲锋陷阵了。
二千年有文字可寻的封建历史,给我们展现的就是一部帝王贵族史,就是一部官家鱼肉百姓的历史,就是一部为皇权和利益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争斗史。然而,历数千年间的皇帝,有能者少;无能者多;有政绩者少,无政绩者、甚至鱼肉百姓者多。而且,大多开国之君有为,而守成之君昏庸。这就是血缘继承的恶果!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因为长子早逝,他被立为皇太子,注意,司马衷立为太子时,才9岁,9岁的孩子看不出愚蠢,只看得出调皮与不调皮,调皮者往往被目为聪慧,不调皮者往往被看作沉稳。然而,司马衷当上皇帝后,皇后干政,大权旁落,导致八王之乱,战争连年,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说明,一个人的愚蠢是装不出来的。
何不食肉糜这句话出自\u767d\u75f4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之口,说的是当时许多地方百姓因饥荒而饿死,他觉得不可理解,顺口说了这句。司马衷天生\u767d\u75f4,呆傻愚钝,不过傻人有傻福,一出生不光是纨绔子弟,论出身还是皇亲嫡系,其父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生母是皇后杨艳。九岁就被封为太子位,太子弱智,晋武帝当然也有耳闻,也害怕他不能保住家业皇位,有心废立,可这个问题自然有人辩护捍卫,皇后说:自古立嫡以长不以贤,怎可另立?群臣也趁机奉承说:太子见识广博,明达事理。
晋武帝驾崩,司马衷继位,贾南风成了皇后,皇帝虽然\u767d\u75f4,可贾南风却擅长利用机会,来了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首先联系司马玮、司马允发难,凭借司马衷诏书,以谋反罪废杨太后,外戚杨氏兄弟被夷灭三族。接着爆发司马氏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游牧民族趁机乱华。中原沦陷,百姓罹难。国乱百姓苦,国泰民方安。
皇帝为何会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蠢话?
古代皇帝确实说过这句蠢话,说这话的是西晋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缺心眼皇帝,不过提议百姓“喝肉粥”,还曾研究过蛤蟆叫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
《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但要说晋惠帝司马衷傻实成了吧,似乎也不是。
由于皇后贾南风专权,伪造司马衷的诏书,废皇太后而杀之、杀太宰司马亮,诱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
著名悍妇贾南风
永安元年(304年),晋军在荡阴战败,司马衷面部受伤,身中三箭,本应护佑左右的百官及侍卫全都跑的没影了,只有嵇绍(嵇康的儿子)整理冠冕,挺身护在皇帝身前。
司马颖的军士把嵇绍按倒在皇帝车架的直木上,司马衷赶紧叫道:“他是忠臣,不要杀他!”
军士厉声作答:“我们只奉命不伤害陛下一人!”
随即手起刀落砍死了嵇绍,血溅到司马衷的衣服上。等到战事平息,侍从要浣洗御衣,司马衷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晋书·卷八十九》: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嵇)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由此可见,似乎\u767d\u75f4皇帝司马衷也没有心眼傻到全堵上,最起码懂得感恩的骨碌还算畅通。
另外值得感慨的还有,嵇绍的父亲嵇康(竹林七贤之一)是怎样一个恣意任行、游戏天下的性格,而他死后在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教育下长大的嵇绍,却是一副忠君敬上的风范。可见教育对人格的改变是决定性的,“龙生龙凤生凤”未必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竹林七贤
不过这些都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我们还是要回到“食肉糜”这个问题。
当大臣汇报百姓遭遇饥荒吃不上饭,司马衷给出的“何不食肉糜”的解决方案确实“骨骼清奇”。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疑问呢?
比如,我们经常能发现,父辈出行依旧会去等公交车、挤地铁,这时我们经常会嗔怪父母,为什么不叫个“滴滴”?
我们的逻辑很简单,父母年纪大了,挤公交车、地铁不安全,叫个专车多好?咱也不差那几个钱?!
但我们是否想过,父辈是否有能力顺畅的在手机上操作,从叫车到支付的全流程?
因此,马云才会有“滴滴出行的普及,让自己父母打不上车”的感慨。要知道,这不完全是代差的问题,还涉及两代人对社会认知体系的不同。
我们不能将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强加在父辈身上,就像司马衷不能理解,喝碗肉粥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老百姓想不到。
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叫做“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这话多少有点道理,但其实受限制的,又何止我们的“想象力”?我们的“理解能力”又何尝不是在受限制之列?
就像出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孩子们,完全不能理解中国是从怎样一条苦难的道路上走过来的。
前几年西部有少数民族闹\u52a8\u4e71时,我和一个孩子曾有这样一段对话,很有代表性。
他很质疑西部的少数民族,说道:“当年要不是\u5171\u4ea7\u515a把他们解救出来,他们还是农奴呢!”
我反问道:“你的祖辈也曾是长工佃户,你感激\u5171\u4ea7\u515a吗?”
这孩子回应道:“\u5171\u4ea7\u515a又没解救我!”
我马上反诘道:“你都不感激,又凭什么要求他们感激?他们的想法和你的一模一样!”
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差异,生活在不同时代、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巨大的差异。
就像之前提到的嵇绍,如果他一直生活在嵇康身边,他也会成长为一个鄙视官吏的名士。但山涛家里的环境改变了他,将他塑造成了一个乐为君死的忠臣。
另外,很多人对已经拥有的东西,都天然而幼稚的以为“这本就是应该拥有的”。从不去考虑这种“天然应该”拥有的东西,有人曾为此付出过怎样的努力。
所以,司马衷不觉得“喝肉粥”有什么难度,很多人也不觉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有多珍贵,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应该”的。
那么,司马衷和“应该的”谁是\u767d\u75f4呢?抑或二者都是,或都不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羊车问题结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羊车问题结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